作者:市总工会 发布时间:2010-06-18 10:09
刘成国 男,中共党员,现任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医科院浙江分院舟山心脑血管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普陀区科协副主席、内科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委员,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医学分会常委,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1985年他自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25年来扎根海岛,兢兢业业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服务群众,连续四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舟山市“新世纪11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省、市、区三级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11月始他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推进普陀区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整体合并区内两家最大的公立医院---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并且成绩突出,进展顺利,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启动城乡医疗资源统筹发展和新院建设项目,使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身体力行狠抓科研,夯实医院发展基础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刘成国同志自2002年担任普陀区人民医院院长以来,充分认识到科技与医院的振兴是紧密结合的,提高医疗科技水平已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之一。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响亮的十六字办院方针---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科技强院、特色兴院,并把科技兴院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平稳运行百年老院的过程中注入了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他身体力行,刻苦钻研国内外医学前沿书籍,几度赴上级大医院学习取经,自1992年从浙一医院进修回院后率先在区内创立内分泌专科,组建了内分泌实验室,先后开展糖尿病方面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及新疗法,推广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学校式教育,在内分泌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8年来累计诊治内分泌病人达2万人次,使舟山内分泌学科得到长足发展。为取得宝贵的流调资料,他带领学科组成员多次深入渔区实地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武汉举办的“全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研讨会”上,由他作为浙江省代表在会议上所作的《舟山渔民糖尿病患病率普查》报告填补了国内该方面资料的空白,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关注。正由于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他所带领的内分泌科顺利通过市卫生局组织的重点学科评审,成为全市最早的医学重点学科,也是当时省内县区级医院中为数不多的医学重点学科,由此奠定了内分泌科在省市的领先地位,他本人也在全省众多的内分泌专家中脱颖而出,进入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行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兴院的方针,他不仅亲自带头抓科研,而且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千方百计为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创造条件。经过缜密研究与论证,出台了《医院科研管理实施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设立专项基金,确保落实学科建设、医务人员外送培养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经费。医院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开展,不仅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医疗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学术氛围,在他的管理和带动下,医院目前已建成市级医学重点学科7个,1个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在建,消化内科成为全市县区级医院中唯一一个被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确定了在市内的领先地位。
在完成院内工作的同时,他还经常抽时间去心研所工作(2000年起他担任舟山心脑血管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并坚持到基层讲课培训,多次下海岛进行流行病学普查。在他的亲自带动下,有着20多年历史的心研所各项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大有起色,连续几年承担国家重点攻关课题,2008年3月参加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乔治中心领衔课题---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路径研究(cpacs-2),按照课题相关规定与要求,目前已完成299例病例积累,将医院的科研推向了国际合作水平,目前进展顺利。
2008年开始他带领课题组参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代谢综合症、心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队列人群前瞻性调查工作。为确保科研工作的严谨与流调数据的翔实,2009年5月,他亲自组织人员培训,带领完成了五个社区(村)3000名受检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翔实宝贵的第一手流调资料,目前已着手撰写相关医学论文。近年来由他作为第一负责人被立项的课题达近十项,多项科研课题通过评审并荣获各级各类奖项达十三项次,他也由此成为全市卫技人员中科研课题立项最多、荣获各级各类奖项最多的卫技人员之一。
狠抓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给医院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使医院逐步形成了龙头学科与支撑学科,优势方向与发展方向并存、互长的良性学科环境,也成功搭建了学术型医院的雏形。2002年之前,医院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几乎为空白,自2002年起至今医院共有97项科研课题分别在省、市、区科技立项,荣获省、市、区科技进步奖达40项次,其中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这对于一家县区级医院而言实属难得与不易。在2005年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55家县(区)级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中,普陀人民医院成为在科技科研专项获得满分的6家医院之一,得到评审组专家的肯定。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医院有多个学科已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省级中医名院建设项目前景良好,综合实力在全省同级医院中名列前茅。
推进医疗改革,增强医疗综合实力
为提高全区医疗实力的整体提高,实现城乡医疗统筹发展,2007年下半年,普陀区委区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将区内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两家公立医院——区人民医院与区中医院实施医疗资源整合,启动普陀区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并将这一重担交给了刘成国同志,任命他担任普陀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合并后的医院全称、同时成立党委)党委书记、院长。合并两家发展格局完全不一的公立医院,这在全省乃至国内尚无先例,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两家医院在各自悠久的建院历史中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根源,各种理念已深深植根于医院内部,这是继2002年刘成国同志成功在院内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2004年成功整合普陀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分院以来又一重大的使命。面对领导的信任与重托,刘成国同志积极响应,勇挑重担,认真贯彻并稳步实施《普陀区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一条主线,两个确保,三个满意”为主题稳步开展工作,并因地制宜提出了“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思路。他运筹帷幄多次深入两院区开展多层次的座谈与交流,充分考虑员工利益,民主听取各方建议,思索科学管理模式,终于顺利实现了从班子管理到各项制度和日常工作运行的统一接轨,职工人心稳定,医院运行良好,使整合工作平稳有序进展,顺利并快速度过了合并之后的磨合期。数字无疑是最有力的说明,2009年医院门诊总诊疗数达993412人次,住院病人数达18210人次,外科手术达5353例例次,其中三、四类手术达1700余例,全年抢救危重病人2953人次,各项业务指标实现了近几年来稳步发展之后的最大幅度的飞跃,创历史新高;并在此基础上确保了职工人均收入的稳步增长,实现了群众满意、职工满意和领导满意的“三满意”既定目标。
按照“资源整合、城乡联动、布局调整”的改革实施方案,刘成国经过深思熟虑,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公立医院牵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岛建制乡镇卫生院)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亲自率领医院专家组成员深入到分布在各个偏远海岛的6家挂牌分院,进行现场业务指导,积极开展双向转诊和技 术帮扶工作,极大改善了海岛群众的就医条件。目前,医疗改革的另一重头戏---新院区建设也已完成奠基正式进入建设阶段,预计两年后可投入使用。新院的建成对于改善普陀区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卫生事业整体水平,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笃行不倦,仁心仁术,满腔爱心为病人
学无止境。作为一院之长,他深知要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有仁爱之心,更要有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提升自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尽可能挤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接受国内外最新的医疗信息并学以致用。他坚持定期主持病区内分泌组查房,坚持每周内分泌科专家门诊,参与全院重危病人抢救及会诊工作,带领学科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诊疗了嗜铬细胞瘤、席汉氏综合症、垂体泌乳素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等一大批内科重危疑难病人和罕见病例。内分泌科病人就诊量逐年增加,许多外岛病人慕名前来求医。
由于普陀人民医院是当地医疗急救中心,突发事件及重危病人较多,每当有重大抢救事件,刘成国总是身先士卒赴现场指导抢救。由于指挥得力,各科协同配合快速有效,一次次将重危病人从死神手中拉回,为大型企业落户海岛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2009年2月26日,在普陀六横岛上一家大型船厂工作的希腊籍船员格尔萨姆被普陀人民医院六横分院确诊为“重症肺炎”,反复劝其住院遭到拒绝,等到 3月1日上午第二次就诊时,患者病情已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陷入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六横分院边向刘成国院长汇报情况,一边全力抢救该名船员。在他的“远程指导”下分院医生当即为病人作气管插管,与此同时医院立即启动紧急预案,由刘成国亲自挂帅担任抢救小组组长,准备随时接收重病患者。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驶,正当运送病人的高速客轮快靠拢码头时,病人突然呼吸停止,但医护人员丝毫不放弃,气囊人工呼吸仍然不停工作。一到医院急诊室,准备就绪的医务人员立即对病人采取心肺复苏等处置措施,抢救效果因先前气管插管的及时实施而明显呈现,病人被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此时早已过了中饭时间,刘成国又组织业务骨干讨论病情,制订抢救方案。在病人抢救期间,在处理繁忙的行政事务同时,他始终关注着病情变化,每日参与医疗查房。经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几日后患者意识开始转清,医院又特邀上海长征医院和浙二医院的两名icu专家进行会诊,专家对医院的序贯抢救程序和综合救治能力表示高度的肯定。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该名病人病情好转明显,不久便康复出院,死而复生的格尔萨姆由衷地对医院表示深切感谢。3月12日,两位70岁高龄的希腊船东手捧鲜花,专程向刘成国院长和医护人员致谢,感谢刘院长所带领的抢救团队,给了外籍船员第二次生命。
在他漫长的从医生涯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放弃节假日、双休日坚持每天来院也已是多年惯例。正是因为多年来他跨学科式的孜孜追求和在学术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连续四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被授予普陀区首席名医称号,这些使他深感责任和压力,认识到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而始终迎领医学前阵。他积极参加全国及省内专业学术会议,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由南开大学、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联合举办的医学管理专业硕士课程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坚持每年在省级以上核心杂志(期刊)发表论文,先后承担了卫生部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两项并获奖。近年来由他主持完成的《浙江普陀渔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于进一步探究渔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掌握变化关系,提高早期防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并填补了国内该方面研究的空白,据专家组评价该科研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为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表现,2006年刘成国被普陀区人民政府授予首届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08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25年前,刘成国和10多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把为海岛父老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一生志向的浙江医科大学80届毕业生一起分配到舟山群岛的各家医院,为当年严重匮乏的海岛医疗资源补充了新鲜的血液。而今10多人中仅剩刘成国一人还执着地坚守着家乡的医学阵地,固守着当年的承诺。25年中他放弃了一次次留驻都市大医院工作、创业的机会,义无返顾扎根海岛,兢兢业业投身科研,精心施治善于管理,为舟山群岛的心血管和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防治付出了心血,为提升海岛的医疗卫生综合实力、造福百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